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 

紅娘華 紅娘華科( 蠍椿科)

紅娘華 紅娘華科( 蠍椿科)
紅娘華外型像蠍子,體型較寬扁。幼蟲及成蟲均具有一對酷似蠍子的捕捉腳,頭下則為長形的口喙,屬刺吸式口器。其腹部尾端有長形的呼吸管,每隔一段時間,必需把呼吸管伸出水面呼吸,水深時,身體會接近於垂直水面,以便呼吸管伸出水外。早年是台灣極為普遍的昆蟲,近年因環境大多受到破壞,行蹤已漸漸難以觀察。

山窗螢 螢科

山窗螢 螢科
為台灣體型最大的螢火蟲,幼蟲終齡時,雄蟲體長約25mm~35mm,雌幼蟲體長可至70mm~80mm,可說是螢火蟲中的巨無霸。雄蟲前胸背板橙黃色,中下方有一塊橙紅色斑紋,前緣弧圓,翅鞘黑色,前後翅緣四周具黃色邊線,小楯板橙紅色。雌蟲翅鞘較短,下翅退化,無法飛行。

黃緣螢 螢科

黃緣螢 螢科
幼蟲水生型,以螺類為食,成蟲頭部、觸角皆為黑色,前胸背板橙黃色,前翅黑色翅緣有黃色細紋,每年3~10月間,可於全台海拔1000 公尺以下地區發現其蹤影。

水黽 水黽科

水黽 水黽科
俗稱「水醬油」,藉助水的表面張力,能在水面上行走,既不會劃破水面,也不會浸濕自己的腿。以落入水中的各種昆蟲為食,水黽能以極快的速度在水面上滑行,捕捉獵物。

水蠆 蜻蛉目幼蟲

水蠆 蜻蛉目幼蟲
豆娘及蜻蜓的稚蟲,體色一般為暗褐色或暗綠色,以小型水生昆蟲及其幼蟲為食,體型大的,可以捕食小魚和蝌蚪。蜻蜓的水蠆用直腸鰓呼吸,豆娘的水蠆則用三片尾鰓呼吸。

石蛉 石蛉科

石蛉 石蛉科
各地溪流環境附近,於夜晚大多可發現趨光性的成蟲。脈翅目的昆蟲都是肉食性,石蛉成蟲有一個非常發達的咀嚼式口器,用手捕捉時,可要小心會被其轉身咬傷。幼蟲亦為肉食性,外觀酷似蜈蚣。

蜉蝣 蜉蝣目

蜉蝣 蜉蝣目
最大的特徵為2-3 根細長的尾絲,翅膀透明。幼蟲為植食性,生長於溪流環境,分布於低海拔山區,趨光性。成蟲不食,只為繁衍。生命極短,一至十數日即死。

溪狡蛛 跑蛛科

溪狡蛛 跑蛛科
為徘徊型夜行性蜘蛛,棲息地侷限在池塘和溪澗等有水的環境,喜好停棲於石頭上或岸邊草叢下,常將第一對步足搭在水面上捕食落水的昆蟲或游過的蝌蚪和小魚等。

宮崎氏澤蟹 溪蟹科

宮崎氏澤蟹 溪蟹科
俗名紅腳仙,頭胸甲呈紫色,前緣稜線明顯,步足前節和指節有較大的棘和長毛,具有紫色和橙色相間的斑紋,是台北盆地的特有種。大多棲息於小山澗旁的沙泥質洞穴,偶而可在石下發現。

擬多齒米蝦 匙指蝦科

擬多齒米蝦 匙指蝦科
俗稱黑殼蝦,台灣特有種,一般棲息在底質為石塊、沙石或沙土的溪流中游與湖泊,喜躲藏於水草叢中。常見於溪澗、山溝,有被捕撈作為小型肉食魚的餌料的生存壓力。

陸棲渦虫 渦蟲屬

陸棲渦虫 渦蟲屬
斧頭狀的頭部,陸生渦蟲是肉食性的動物,常以蚯蚓及小生物為食,渦蟲的再生能力很強,喜歡潮濕,常見於陰溼的環境或溼地附近。

溪魚

溪魚
溪澗溝渠未受汙染之處,仍可見溪哥仔、苦花、石斑等中下游溪魚,但受到外來魚種如吳郭魚等因人為有意或無心的引入,使得本土魚種生存倍受威脅。

斯文豪大蝸牛 扁蝸牛科

斯文豪大蝸牛 扁蝸牛科
台灣原產最大的扁形蝸牛,圓錐形,褐色,殼右旋,體螺有明顯稜凸,殼口較寬大。喜潮濕的環境,幼貝棲息樹上,成貝一般棲息在落葉堆中,通常晨昏活動。

福壽螺 福壽螺科

福壽螺 福壽螺科
原產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的一類軟體動物,由於生長快速,在許多國家被視為入侵物種及農業害蟲。繁衍極為強勢,對生態造成極為嚴重的損失,迄今仍難以控制。